协会电话:020-85189340
湿地科普

湿地图片赏析

湿地文化

首页 > 湿地科普 > 湿地文化

一个解说牌呈现的生态价值 丨 对话设计师

2021-07-14  作者:  浏览次数:799次
  

解说牌里的深圳湾

 

一提到深圳湾公园会想到什么?是出地铁口就可以看海的公园,还是一个海边徒步的休闲公园?

其实,这里也是鸟类喜欢前来觅食休憩的地方,每年都会有成千上万的候鸟来到深圳湾。深圳湾公园的其中一个主题公园——红树林海滨生态公园,更是与福田红树林自然保护区接壤的缓冲区,能近距离看到红树林。

曾经的深圳湾公园也是红树林的一部分,现在依旧有着部分人工种植的红树林。1995年,为避免保护区受到干扰,修建的滨海大道在多方努力下北移了 200 米,避开了福田红树林自然保护区核心区,并将已修建的路基改造成今天的红树林海滨生态公园。

站在这里,背靠大海,可以看到过去40年中飞速发展的都市繁华;而身后这片绿洲,则是深圳人保护生态环境的不懈努力。

▲ 深圳湾湿地

这个夏天,深圳湾公园的亲水平台上出现了一些牌子,好奇的游客们驻足观看,他们也在讨论着:原来滩涂上的鱼叫“弹涂鱼”;深圳湾的候鸟有许多种类,每年会固定时间来到深圳湾……

▲ 亲水台上的解说牌

这些科普解说牌是红树林基金会(MCF)与深圳市公园管理中心合作,针对深圳湾公园独特的生态环境进行设计的,这种以解说设施实现解说目标的方式被称为“非人解说”。

 

为什么要在深圳湾公园做非人解说?

深圳湾公园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也有它的内涵和诗意,但是对于匆匆路过的游客、或者没有参与活动的市民而言,可能无法较为全面接触、了解到这里的信息,解说所做的正是将场地的信息翻译成大家都能懂的语言,以此来提升大家对于场地的体验。

人员解说是一种解说方式,但每次活动的时间和接待人数都有限,非人解说就解决了这种人员和时间上的限制问题,并且用更加简洁生动的图文内容甚至互动工具来帮助大家理解深圳湾这片湿地所叙说的语言。

▲ 公众通过解说牌了解深圳湾的生态

这些都是从自然教育工作者的角度出发,来说明为什么需要解说牌。那么来到这里的游客呢?按照一般人的理解,他们可能并不想在公园游玩时被“教育”——事实上,解说牌存在的意义也并不是为了教育。

试想一下,你看到了滩涂上蹦蹦跳跳的小鱼,看到了有许多鸟在上面吃东西、做着各种各样的动作,你想去了解它们,满足一下自己的好奇心,以至于对这片湿地产生更多的遐想,但却没有人、没有任何地方能告诉你——为什么它们会这样,它们究竟在做什么,那多么遗憾呀。

 

▲ 蹦蹦跳跳的弹涂鱼。图片来源 / 进退设计

诚然,网络的发达让信息触手可及,但解说牌更像是提供了一种“可能性”,这种“可能性”让你有一个方向可以选择,是否要继续探究下去。

通过解说牌这一个跳板,你可能从单纯了解这种鸟名字叫什么,到为什么它会长成这样、或者为什么它会来到这片湿地,是一种好奇心到求知欲的过程。

解说牌的存在除了满足访客对于场地的好奇心及求知欲之外,还有一个最终目的——引发他们对于场地情感的共鸣。

解说不仅是为了说明“是什么(What)”,还要解释“为什么(Why)”“怎么会(How)”。

▲ 前面两大主题对应想要向访客最终表达的关系,下一级主题则是解释“为什么(Why)”,为什么红树生长在这里,为什么候鸟要来这里,为什么我们要保护湿地等等。

在解说牌上呈现的设计语言并不是凭空出现的,现在大家能看到的是最终的呈现效果。那么,它是怎么来的呢?

 

解说牌是如何规划设计的?

 

引用我们首席教育研究员胡卉哲老师的一句话:“如何避免陷入‘此时此地’庞杂而扁平的描述,而通过精心提取‘过去和未来’的故事来激发‘情感’呢?这是每个做解说设计的人进行主题选择时的最大挑战。”

所以在最开始的时候,我和胡老师也进行了深入的探究,重新梳理深圳湾公园的过去、现在,以及可能的未来变化,并试着通过解说的语言表达出来。这段信息,就是场地的“过程(process)”和“结果(product)”的关系呈现。

最后的内容才是我们在场地用肉眼所能看到的“结果(product)”。而本次设计安装的解说牌则对应上了第一大主题的候鸟相关内容。

 

▲ 解说牌从鸟类生存的环境出发,解析了鸟类与深圳的关系:为什么我们要保护候鸟和红树林湿地。也介绍了深圳湾常见的基本物种和故事,让游客可以通过解说牌对深圳湾公园有更多了解。图片来源 / 进退设计

设计解说牌的时候往往会苦恼着:要如何呈现内容才能让所有人理解,并且愿意阅读?

我相信几乎没人愿意像仔细阅读一本书那样,站在户外阅览这样一些解说牌,但如果没人愿意看,那立牌子的意义何在呢? 

       在解说牌设计上有一个比较重要的原则,就是“3-10-3”原则——将访客对于阅读分为三个层次,及3秒钟、10秒钟、3分钟。

        

 ▲ 比如潮间带的解说牌,整体、局部图和文字就分别对应了3秒钟、10秒钟和3分钟。图片来源 / 进退设计

游客第一眼被牌子吸引,可能是标题比较引人入胜,也可能是图画精美,但不管怎么样,他们停下了,浏览了3秒。这3秒钟就很重要了,如果游客无法在3秒内获得继续阅读下去的兴趣和动力,就会立即离去,所以至少要让他们能够了解到主题信息。

如果访客仍有阅读下去的欲望,那么将会有快速浏览的10秒钟,在这里,他们可以了解到比标题更多的信息,大部分可能是一句话。在牌子上更详细的内容——那些文字,是留给愿意去深入了解的人阅读的。所以需要文字简练,最长阅读时间不超过3分钟。

这样,不管是匆匆而过的好奇游客,还是有一定基础的自然爱好者,都能从各个层次了解到相关信息。

所以如果你去到了现场,不妨分析一下,这些解说牌的内容排布,是否跟上述所说那样“暗藏玄机”?

 

▲ 一起来深圳湾公园探索吧!图片来源 / 进退设计

在外观设计上,光靠我一个人肯定是不行(虽然画画还是能画一些的,毕竟是画画的打工人),所以这次的设计团队也给予了特别多的支持。

插图的设计,想的是既能大众接受友好,但同时又具备严谨的科学性,且与深圳湾公园的环境风格相符。为此我与设计师实地进行了红树林的考察,并查阅了许多参考资料,最终呈现的就是现在这种看似扁平状的画风。清晰明了,但又不会因为过于简洁而缺乏必要的科学性特征。深圳湾公园整体的设计风格更偏现代化,所以这个风格也较相符。

 

▲ 鸟类解说牌设计图,现在国内许多的绘本也有许多这种风格,跟科学写实风也算是各有各的优点。

总而言之,这算是一篇“安利”文,希望大家去深圳湾公园多看看这些来之不易的牌子(当然也希望大家能看到我们团队长久以来的努力)。

不管是设立解说牌,还是组织各种教育活动,我们都希望以后能有越来越多的人了解到深圳湾的生态环境,认识这些与我们共处同一片家园的湿地精灵。

 

 

感谢深圳市公园管理中心及深圳湾公园管理处对本次解说牌项目的支持;

感谢进退设计伙伴们的付出和努力;

本文部分内容引用了胡卉哲老师《解说设计的魅力》系列文,感谢胡老师对内容及设计上的指导。

排版编辑:红茶菌

 

 

 

图文内容来源于红树林基金会

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主办单位:广东省湿地保护协会   |    协会电话:020-85189340                     联系方式   |    法律声明
Copyright©2014 GWCA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4074097号        powered by vancheer
分享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