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会电话:020-85189340
湿地科普

湿地图片赏析

湿地文化

首页 > 湿地科普 > 湿地文化

【2月2日】2020世界湿地日:湿地与生物多样性——湿地滋润生命

2020-02-01  作者:秘书处  浏览次数:2273次
  

2020年2月2日

我们将迎来第24个世界湿地日

 
 

什么是湿地

       根据国际《湿地公约》,湿地是指天然或人工的、永久的或暂时性沼泽地、泥炭地或水域地带,带有静止或流动的淡水、半咸水、咸水水体,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水域。湿地与森林、海洋并称为地球的三大生态系统,孕育和丰富了全球的生物多样性,被人们比喻为"地球之肾"。常见的自然湿地有:沼泽地、泥炭地、浅水湖泊、河滩、海岸滩涂和盐沼等。

世界湿地日的由来

       由于人们开垦湿地或改变其用途,湿地生态环境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如造成洪涝灾害加剧、干旱化趋势明显、生物多样性急剧减少等。为了保护湿地,18个国家于1971年2月2日在伊朗的拉姆萨尔签署了一个重要的湿地公约——《关于特别是作为水禽栖息地的国际重要湿地公约》,也称作《拉姆萨尔公约》(简称《湿地公约》)。这个公约的主要作用是通过全球各国政府间的共同合作,以保护湿地及其生物多样性,特别是水禽和它赖以生存的环境。

       1996年《湿地公约》第19次常委会决定将每年2月2日定为世界湿地日,每年确定一个主题。利用这一天,政府机构、组织和公民可以采取大大小小的行动来提高公众对湿地价值和效益的认识。

       从历届世界湿地日的主题中我们可以看出湿地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湿地具有重要的生态作用及社会、经济功能。

 

1997年:湿地是生命之源

1998年:湿地之水,水之湿地

1999年:人与湿地,息息相关

2000年:珍惜我们共同的国际重要湿地

2001年:湿地世界——有待探索的世界

2002年:湿地:水、生命和文化

2003年:没有湿地-就没有水

2004年:从高山到海洋,湿地在为人类服务

2005年:湿地生物多样性和文化多样性

2006年:湿地与减贫

2007年:湿地与鱼类

2008年:健康的湿地,健康的人类

2009年:从上游到下游,湿地连着你和我

2010年:湿地、生物多样性与气候变化

2011年:森林与水和湿地息息相关

2012年:湿地与旅游

2013年:湿地和水资源管理

2014年:湿地与农业

2015年:湿地:我们的未来

2016年:湿地与未来:可持续的生计

2017年:湿地减少灾害风险

2018年:湿地:城镇可持续发展的未来

2019年:湿地与气候变化

 

       2020年2月2日是第24个世界湿地日,主题为:湿地与生物多样性—湿地滋润生命。旨在认识湿地生物多样性对生态环境和人类生存发展的积极影响,强调保护湿地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

 

 

湿地生物多样性

       湿地是陆地与水体的过渡地带,因此它同时兼具丰富的陆生和水生动植物资源,形成了其它任何单一生态系统都无法比拟的天然基因库和独特的生境,特殊的水文、土壤和气候提供了复杂且完备的动植物群落,40%的物种在湿地生存繁殖,它对于保护生物多样性具有难以替代的生态价值。中国的湿地类型众多,湿地生物多样性丰富,不仅物种数量多,而且有很多是中国所特有物种。

 

湿地生物多样性的功能

应对气候变化

       泥炭地、红树林和海草储存了大量的碳,是地球上最有效的碳汇。湿地特别是泥炭地,在有效缓解温室效应、应对气候变化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湿地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固定为有机质。因此,湿地的消长会影响大气中温室气体含量的变化,进而影响全球气候变化的态势与速度。

应对极端天气

       沿海湿地,如盐沼、红树林、海草床和珊瑚礁,起着减震器的作用。特别是红树林,分布在热带—亚热带沿海滩涂或河口的一种特殊的湿地生态系统,被誉为消浪先锋、海岸卫士。它们是抵御台风的天然屏障,能有效地防灾减灾,它们降低了海浪、风暴潮和海啸的强度,保护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使生活和工作在沿海地区的人免受财产和生命损失。

净化水体环境

       湿地有助于减缓水流的速度,当含有有毒物质和杂质(农药、生活污水和工业排放物)的流水经过湿地时,流速减慢,有利于毒物和杂质的沉淀和排除。湿地植物(如芦苇、水湖莲等)和微生物能有效地吸收毒物,使环境得以净化。水流流经湿地时,其中所含的营养成分被湿地植物吸收,或者积累在湿地泥层中,也净化了下游水源.湿地中的营养物质养育了鱼虾、树林、野生动物和湿地作物。

供应涵养水源

       我们平时的用水很多是从地下开采出来的,而湿地可以为地下蓄水层补充水源。从湿地到蓄水层的水既可以成为地下水系统的一部分,又可以为周围地区的工农业生产提供水源。小溪、河流、池塘、湖泊等湿地中都有可以直接利用的水,它们常常被人们作为生活、工业生产和农业灌溉用水的水源。泥炭、沼泽等其他湿地可以成为浅水水井的水源。如果湿地受到破坏或消失,就无法对地下蓄水层供水,地下水资源将面临枯竭的危机。内陆湿地,如洪泛平原、河流、湖泊和沼泽的功能就像海绵,吸收和储存多余的降雨,湿地植物能够更好地涵养水源,为人类生产生活保障水的供应,并且减少洪潮。在干旱季节,湿地释放储存的水,推迟和延缓干旱灾害,并最大限度地减少水资源短缺。

提供物质基础

       湿地生物多样性十分丰富,人类从生物多样性中得到了所需的食品、许多药物和工业原料。例如,湿地物种为人类提供了食物的来源,作为人类基本食物的农作物水稻、家禽和鱼类等均源自野生型。野生物种是培育新品种不可缺少的原材料,特别是随着近代遗传工程的兴起和发展,物种的保存有着更深远的意义。湿地物种是多种药物的来源,随着医学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湿地物种被发现可作药用。另外,湿地物种资源也为人类提供大量的工业原料。湿地物种多样性对科学技术的发展是不可或缺的,例如中国高产杂交水稻的培育成功,就是由海南岛南红农场的水沟边偶然发现的一株花粉败盲野生稻与籼稻杂交而成。

促进相关产业发展

       湿地丰富的生物多样性为湿地农业、生态旅游等湿地产业发展提供了基础,使湿地成为乡村振兴的强有力的龙头和载体,通过保护湿地生物多样性,强化湿地保护和恢复,创造性地发展湿地等特色产业,能够给当地经济注入活力,并且提供大量的工作机会,提高就业率。可以以湿地公园为依托,引导贫困户参与到湿地公园建设中,开展生态种植、生态养殖、生态旅游,拓宽增收致富的渠道。将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精准扶贫结合起来,既保护好珍贵的湿地资源,又促进其稳定脱贫,让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

生态旅游和教育科研

       湿地生物多样性丰富,拥有旷远恬静、空气清新、无污染、无噪声的生态景观,蕴含着丰富的自然美,给长期生活于喧嚣都市的人们一种强烈的吸引力,使之成为集自然观光、度假旅游、休闲娱乐等多功能于一体的旅游资源。目前,许多湿地都已经开辟出旅游场所,使生态旅游成为一种时尚。复杂的湿地生态系统、丰富的动植物群落、珍稀濒危的物种等,为科学研究提供了物种的多样性和基因的多样性,在科学教育、生命科学研究、生物保护和生态学研究中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湿地保护面临挑战

       20世纪中后期由于湿地围垦、生物资源的过度利用、湿地环境污染、湿地水资源过度利用、海岸侵蚀与破坏、城市建设与旅游业的盲目发展等不合理利用导致湿地生态系统退化,造成湿地面积缩小,水质下降、水资源减少、生物多样性降低等等问题。因此我们迫切需要对湿地进行保护、恢复和重建。

 

保护湿地从我做起

       湿地既是独特的自然资源,又是重要的生态系统。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与湿地息息相关,湿地需要我们共同保护,让我们珍惜每一处湿地资源,与我们的家人朋友一起了解湿地对我们的重要作用,合理利用湿地,自觉保护湿地,让湿地能够继续发挥不断地滋润繁衍生命的重要作用。

 

 

湿地由你我共同保护

 

 

 

 

 

主办单位:广东省湿地保护协会   |    协会电话:020-85189340                     联系方式   |    法律声明
Copyright©2014 GWCA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4074097号        powered by vancheer
分享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