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红树林生态系统国际日
201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设定每年的7月26日为“保护红树林生态系统国际日”。全世界红树林国家和地区都在为红树林举行纪念、教育和保育活动。
借此机会
我们一起了解一下红树林吧!
红树林是什么
红树林是指自然分布于热带、亚热带海岸潮间带,以红树植物为主的常绿乔木、灌木组成的的木本植物群落。大多红树植物富含单宁,这种物质遇到空气会氧化变红,而且从中可以提取红色染料,还可以防止红树植物被海水腐蚀和动物啃咬。红树林被誉为“海岸卫士”,其一般生长在长期积水、高盐的环境中,红树植物为了适应这种缺氧和高盐分的环境在漫长的历史演化过程中形成了自己一套独特的生存技能。
红树林的作用
红树林具有防风消浪、促淤保滩、固岸护堤、净化海水和空气等重要生态效益,其盘根错节的发达根系能有效地滞留陆地来沙,减少近岸海域的含沙量,同时茂密高大的枝体宛如一道道绿色长城,有效抵御风浪袭击。红树林一般生长于热带、亚热带,拥有丰富的鸟类食物资源,是候鸟的越冬场和迁徙中转站,更是各种海鸟的觅食栖息、生产繁殖的场所。红树林区内潮沟发达,吸引了不少深水区的动物来到红树林区内觅食栖息及生产繁殖,同时红树植物以凋落物的方式,通过食物链转换为海洋动物提供良好的生长发育环境。红树林中的所有生物及其无机环境构成了独特的湿地生态系统,对人类有很高的间接利用价值。
广东的红树林
截至2021年底,广东省新营造红树林1058.87公顷,修复现有红树林63.73公顷,开展红树林营造修复项目34个,其中累计投入中央、省级生态修复专项资金6.6亿元,支持红树林营造项目17个。
红树林是生长在热带、亚热带海岸潮间带的木本植物群落,在净化海水、防风消浪、保持生物多样性、固碳储碳等方面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是公认的“绿色海岸卫士”。广东现有红树林面积共计10651.25公顷,占全国红树林总面积的39.3%。
近年来,加强红树林保护和修复成为我国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和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的重要内容。以红树林为抓手,培育、发展相关绿色产业,这也是广东全力推进万亩级红树林示范区建设的发力方向。
根据《红树林保护修复专项行动计划(2020—2025年)》,广东到2025年要营造修复8000公顷红树林。为此,广东各地各部门全力推进万亩级红树林示范区建设,力争到2025年创建5个万亩级红树林示范区,修复和新营造红树林面积超7万亩。
内容源于南方日报